成功的甜蜜美味:台灣可可先鋒的故事 
Backstories

成功的甜蜜美味:台灣可可先鋒的故事 

    NHK World
    Correspondent
    位於台灣南部的可可產業,地處棕櫚樹環繞、鬱鬱蒼蒼的熱帶景觀中。原本僅為在地產業,直到最近才突然躍上全球舞台,以精緻的口味和追求卓越的堅定承諾,吸引著消費者。

    台灣的「可可之父」

    現年70歲的邱銘松,被稱為台灣的「可可之父」。近20年來,他在南部的屏東縣種植可可樹,為了協助拓展可可樹栽種,他將自己培育的樹苗提供給附近的農家等。

    邱銘松帶動了台灣的Tree-to-Bar(從可可樹到巧克力)運動。

    邱銘松自己的農場,再加上與附近其他農家契作,從全部共27公頃的土地上,生產出80公噸的可可。

    台灣一棵可可樹上的豆莢。

    成熟的可可豆莢重約500克,特別重的可達1公斤。撕開厚實的外皮,就會發現白色果肉包裹著密密麻麻的可可豆。

    白色果肉的口感清爽,具有熱帶風情,吃起來像荔枝或山竹;相反地,種子(可可豆)卻帶著強烈的苦澀味。要將種子做成巧克力,需要時間和技術。

    可可豆周圍的果肉,從豆莢中直接取出就很可口,但要讓可可豆的味道變得美味,則需要技巧。

    發酵引出風味

    邱銘松將仍包裹在白色果肉中的可可豆,放入木桶中並蓋上蓋子後,放在陽光下發酵5天。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用手混和攪拌。

    可可豆和果肉在陽光下一起發酵。

    隨著發酵作用進行,飄散出一股酸味。

    邱銘松說,當出現酸味,就表示開始發酵,這時風味會變得更加濃厚。

    產業的根基悠久

    台灣的可可產業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治時代。

    根據日本巧克力和可可協會出版的《日本巧克力工業史》,由於日本國內的巧克力需求激增,日本的點心糖果製造商森永製菓於1937年,開始在屏東栽種可可樹。

    然而,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情勢加劇,之後的10年間停止種植可可樹。直到2000年代初期,才再次開始栽種。

    可可需要高溫潮濕的生長環境,而台灣南部的氣候,非常適合可可生長。這個地區的平均氣溫為攝氏25度且氣溫變化小,年平均降雨量超過2000毫米。

    可可樹不耐強烈日照和風吹,因此在台灣檳榔樹的樹蔭下,得以茁壯成長。

    可可樹需要生長於陰涼處,而遍佈屏東的檳榔樹高達10公尺,提供了可可樹最佳的遮蔭。

    採用Tree-to-Bar方式的台灣生產者

    在台灣的許多可可園中,農民採用所謂的「Tree-to-Bar(從可可樹到巧克力)」生產方式,他們不只採收可可,也負責巧克力的整體製作過程。另一方面,在非洲或南美洲等規模更大的可可產地,農民通常將可可豆曬乾後,運送給海外生產商。

    在邱銘松的農場中,由他的兒子負責製作巧克力。

    他將可可豆搗碎並加熱,直到溶解出油脂,變成黏稠的混合物。

    接著他將巧克力冷卻至約攝氏25度,再倒入模具中。

    台灣生產者表示,由於採收可可豆筴和製作巧克力都在相同地點,因此可以在開始製作之前,準確掌握可可豆的乾燥程度。藉由可可豆保存管理,可控制製作過程中的重要步驟,並確保可可的品質。

    為了讓顧客體驗可可豆的真正味道,邱銘松和他的兒子製作100%的純巧克力,以及可可和添加糖不同比例的巧克力。

    邱氏咖啡巧克力 邱銘松

    邱銘松表示,他們盡可能選用最新鮮的可可豆來製作巧克力,藉此提高品質。

    這樣的生產製作方式,也有助於提高農作物價值,並獲得公平的價格。

    台灣當局支持可可產業

    台灣當局大力支持蓬勃發展的可可產業。

    官方邀請肥料專家協助農民改善種植技術,並邀請頂尖甜點師舉辦工作坊,教導農民如何製作巧克力。

    農業部人員也造訪果園,確認颱風侵襲時是否造成影響,並建議農民如何處理損失。

    台灣政府也補助業者購買巧克力製作設備。

    身兼可可農民和巧克力工藝師的邱濬宇

    邱濬宇表示,農業部不僅教導業者如何製作巧克力,還協助改善設備並支持販售。他也表示做為一個產業,最終目標是擴大種植面積,並拓展國際市場。

    屏東的可可樹栽種面積超過300公頃,是10年前的30倍,年產量接近400公噸。

    以屏東可可製作的巧克力,在國際的巧克力競賽中屢獲殊榮。台灣巧克力在2021-2022年和2023年世界巧克力大賽(International Chocolate Award , ICA)亞太區競賽「可可豆加工組(Bean-to-Bar)」和「手工巧克力工藝組(Chocolatier)」中,榮獲多個獎項,其中更包含金獎。

    農業部 祝瑞敏

    農業部的祝瑞敏表示,高品質可可的種植實力,以及全球技術領導地位,是台灣巧克力的兩大優勢。

    祝瑞敏表示,希望(台灣的巧克力)成為一個知名品牌,並期盼其與釀酒廠、高級茶葉以及咖啡具有同等地位。

    因此,台灣當局著重於協助生產者尋找高價市場,而不是看著他們將可可賣給大盤商。

    祝瑞敏表示,這樣的方式可保障農民的收入,並確保他們會繼續投身於這個產業。

    未來的走向?

    台灣的可可豆年產量不到400公噸,和可可業界龍頭象牙海岸的預估年產量220萬公噸相比,顯得相當微小。但是台灣重新開始種植可可樹僅20年,屬於台灣可可產業的故事才正要開始,未來將會如何發展,還會創造出哪些美味,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