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問答

災害避難注意事項

(1) 避難所簡介

下面是「災害避難注意事項」系列。2024年1月1日發生的能登半島地震給當地造成了嚴重損失,不少民眾被迫前往避難所生活。如果在日本遭遇災害,前往避難所生活時,應該注意哪些事項呢?首先,我們來簡單介紹一下避難所的有關情況。

因自然災害造成住宅受損或致使居民在自家生活面臨危險時,地方政府會把學校的體育館、居民活動中心等設施作為避難所來接納避難居民,一些地區的居民還有自主設置的避難所。避難所的具體位置可以通過地方政府公布的防災地圖或相應網站進行查詢。

避難所備有食品、毛毯及一些其他生活用品,可供居民睡覺休息。在避難所生活,需要遵守以維護集體生活秩序的相應規定,請遵守工作人員的安排。在領取餐點和如廁時,需要按照先來後到的原則排隊。互相幫助、共度難關是在避難所生活的一項基本理念。

(截至2024年1月16日的資訊)

(2) 失溫症

本期介紹「失溫症」。

在冬季的避難生活中,尤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失溫症」。不少避難所設在學校體育館等設施中,這些設施通常沒有配備足夠的暖氣設備。

失溫症發病時,身體會不停地顫抖,甚至出現生命危險。請把多件保暖性良好的衣服疊穿起來,在衣服之間塞上報紙,讓身體保持暖和。用毯子把身體裹起來也很有效。

另外,請在地板上鋪上毯子和紙板等,以此避免體溫散失。通過喝熱水等方式可以讓身體從內到外暖和起來。

出現失溫症狀時,應立即暖和身體,並視情況送醫治療。

(截至2024年1月17日的資訊)

(3) 如何預防經濟艙症候群

本期介紹一下預防經濟艙症候群的措施。

引發經濟艙症候群的原因,包括血液循環惡化導致使血栓阻塞肺部血管,主要症狀有胸部疼痛、呼吸困難,嚴重者還會死亡。

如果在避難所或汽車中生活,往往會長時間保持姿勢不變,這就容易罹患經濟艙症候群。

預防措施如下:時常活動手腳,或輕柔地對小腿肚進行按摩;及時補充水分;在天氣較為暖和的中午時分,做一些戶外運動。如果發現有胸痛、氣喘等症狀,請立即向周圍的人尋求協助。

(截至2024年1月18日的資訊)

(4) 一氧化碳中毒的風險

本期介紹一氧化碳中毒的風險。

在避難過程中,為了取暖而在室內使用木炭或發電機的話,就會存在一氧化碳中毒的風險。

一氧化碳無色無味,如果在沒有意識到其存在的情況下連續吸入的話,就會出現頭疼、噁心想吐的現象,進而失去意識,並可能導致死亡。因此請絕對不要在室內使用木炭或發電機。

此外,在汽車中避難的人也有必要警覺汽車廢氣中含有的一氧化碳。

乘坐燃油車的人不要在車庫內啟動引擎。如果在室外遇到下雪時,要注意避免排氣管遭到積雪覆蓋。因為這兩種情況下都存在一氧化碳倒流進入車內的風險。

(截至2024年1月19日的資訊)

(5) 傳染病對策

本期介紹「傳染病對策」。

避難所內聚集很多人,容易形成人員過於密集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容易出現流行性感冒、感染性胃腸炎、新冠病症等的群體感染,需要引起注意。

傳染病專家表示:「可做的預防措施,包括飯前、便後必須洗手。如果沒有足夠的水和酒精,可用濕紙巾擦手,或者用少量水或茶將紙巾沾濕後擦手,這樣做就能降低感染風險。」

專家呼籲稱,當出現發熱或咳嗽等症狀時,需戴上口罩,到別的房間時避開周圍人士,以免感染擴大。當身體狀況惡化時,請向周圍人尋求協助。

(截至2024年1月22日的資訊)

(6) 如何防止有人從事趁火打劫等犯罪活動

本期介紹如何防止有人趁火打劫或從事性犯罪活動。

在災區令人擔憂的犯罪之一是竊盜。居民前往別處避難後的住房或店鋪有時會遭遇現金或物品遭竊的情況。由於在過去的受災地區也曾出現相當多起類似情況,因此警方正在加強巡邏搜查體制。此外,在避難所也有必要警覺有人會順手牽羊地盜走別人的東西。因此貴重物品一定要隨身攜帶、或者放在能看到的位置。

另外,女性和兒童也有必要避免遭遇性犯罪。有報告顯示在過去發生災害的地區曾有過多起身體遭到別人觸摸、或被強迫進行性行為等惡劣性質案例。因此女性或兒童必須避免只身單人去洗手間等場所的情況,前往不便監護的場所時請必定要結伴而行。

(截至2024年1月23日的資訊)

(7) 幫助受災者恢復日常生活的相關制度

本期的介紹聚焦在恢復日常生活的有關制度。

當自家住宅受災後,要想接受公共援助的話,必須檢附《受災證明》。領取這一證明需要向居住地的地方政府提出申請,請有關方面對自家住宅的受損程度進行調查後予以核發。

在檢附這一《受災證明》的情況下可以接受的援助之一是「遭災者生活重建支援金」。如果自家住宅被判定為「全毀」或者「將長期持續危險而無法居住的狀態」的話,將可以領取100萬日圓。

此外,「應急修復制度」是為修復屋頂和洗手間提供補助的制度。自家住宅如果被判定為「半毀」或超過這一損失程度的話,每戶人家將可以接受70萬6000日圓以內的援助。

除此之外,還有自家住宅受損時可以貸款等制度。欲知詳細資訊,請連結各地方政府針對外國人所開設的網站等處。

(截至2024年1月24日的資訊)